咦?誰這麼貼心幫我把資料都加密了。。那密碼呢!?
咦?誰這麼親切用我的信用卡買禮物。。那東西呢!?
以前網路上走跳都沒事,現在隨意瀏覽都可能有不測風雲,連玩個遊戲都會資料外洩~
現在網路上很多陷阱,但或許危險始終伴隨左右,沒有離開過。這些風險在昇華成危機前其實是有跡可循的,如果能多一些 know how 或許就能夠避免。小編也是苦衷人,從教訓中(皮肉痛)其實沒有得到多少經驗(慘),所以自發性地去涉略資安領域的相關知識。藉由這三十天挑選出覺得有趣的、好玩的攻擊方式做個彙整與分享,內容會提到攻擊的情境、基本原理、可能的防禦手段和偵測方式,在接近三十天的尾聲,希望嘗試些不同的:模擬真實情境,透過接近生活的例子去詮釋,拉近資訊安全認知 —— 其實安全並不會澀,只是需要細細品味。
說了這麼多,現在稍稍把主軸移向主題吧~
在分析攻擊事件時,其實我們可以將整個過程簡易的切成五個連串的動作,包含
在攻擊發起前,攻擊者通常會認真做些功課,了解使用者習慣找到可以利用的情報,並不會第一步就直接發起掃描或是獲取路徑的動作,避免打草驚蛇!就像以前唸高中翻牆一樣,一定會先做個低限度的偵查,確認沒有教官,老師沒注意,路線又安全,才會去執行翻牆的動作!最後在老師下課點名前,偷偷溜回來,神不知鬼不覺得達成任務。
偵查的動作,往往看似無害,但是這些都是我們經常疏忽的細節,利用聊天、瀏覽社群網站、垃圾桶潛水、尾行(咦?)都是一些非技術但是非常有效的方式,過濾掉不必要的資訊,也可以針對個人習慣去客製化攻擊方式。像是喜歡旅遊的朋友,攻擊者就可以寫一封航空公司促銷釣魚信,只要點擊惡意連結就可能有被竊取資訊的風險。
小結,這篇作為序章主要是呼籲大家,並非只有技術層面的攻擊才值得關注,往往平常的維安意識也能發揮極大的作用,阻擋不必要的風險。社交工程的部分,因為自己火侯不夠,期待之後有更多的心得在跟各位分享。下一章,我們就單刀進入到掃描的部分了~介紹個「人見人稱讚的小工具 NMAP」 給各位客官品茗~ 感謝您撥冗翻閱此章,我們明天見啦~~